中药材及饮片,规格等级的形成原因 -陕西快盈v3医药有限公司

  • 快盈v3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中药材及饮片,规格等级的形成原因 

    来源:大品种联盟    时间 :2020-03-31 11:50:36    浏览 :1223

    中药材及饮片分规格等级,是中药材市场长期存在的一个现象 ,这似乎与现代医学对药物的认知格格不入 。

     药品不分等级,是现代医学对药品的科学诠释,它的基点在于强调药品的均一性 。药品不是有效成分越多 、药效越高越好。

    “是药三分毒”,绝大多数药品的有效成分也是毒性成分,药效也往往和毒副作用相伴。药物工作者通常是在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区间作为药物质量的最佳点 ,有效成分过多或过少 ,药效的过之与不及都是不可药用的废品。

     然而中药早在梁代的《神农本草经集注》 中就有分等的说法 ,如麦门冬“以肥大者为好” 。又如石斛以细实,色如金,形似蚱蜢髀者为佳,而茎形长大而色浅的木斛就是差货了。

     存在应有其必然性,我们可以从中药材及饮片规格等级的形成过程和机理,去探讨其中合理的一面 。


    一、基源不同产生的规格

    (一) 同种药材不同来源

      同一药材来自不同种的动植物,这在中药中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例如大黄的来源为掌叶大黄 、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这类药材因基源不同,加上其采收、加工方式也多有不同,药材的性状也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规格等级。

     (二)栽培品种不同

     药材经过长期种植以后 ,会出现不同的品种 ,在表观性状上会在较明显的区别 ,进而形成不同的规格等级。如菊花有怀菊、亳菊、滁菊 、杭菊、贡菊等多个规格,杭菊中又有杭白菊和杭黄菊之分。


    二 、生产中产生的规格

    (一) 野生药材生境不同

    野生药材在不同环境下受光照 、水分 、土壤等影响会出现不同的生长状态。如农田杂草性半夏与山林中半夏,农田水分 、光照 、营养丰富 ,生长在这里的野生半夏茂盛、块茎较大 。如果没有除草剂等人为因素影响,农田野生半夏能够形成一定产量。山林地区光照不足 、土壤养分有限,这里的野生半夏生长缓慢,块茎较小。

    (二) 野生与家种不同

    伴随种植技术的发展 ,一些药材会有野生和家种两种情况 。例如防风产于亳州的为家种品,产于内蒙古的为野生品,二者外观形态差异较大、价格悬殊。

    (三)产地不同

    各地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常会赋予药材不同的外观性状和内在质量。不管是野生药材还是家种药材,其会因为不同地域而形成不同的规格等级,也是产生道地与非道地不同规格的最重要原因。

    目前同一种药材种植区域跨度很大,也就带来了较大的种植技术上的差异,这就容易出现外观性状和内在质量不同的现象。例如市场上流通的杭白菊主要分别来自浙江和江苏两个主产地,其在外观形态就有一定的差异。

    (四)采收时间不同

    药材种植过程中,药农会根据药材本身的习性和市场需求在不同时间采收药材,这就会形成不同的规格等级。例如金银花在市场上分为四 、五个规格等级。按照生长时间先后分为头茬花、二茬花、三茬花、四茬花等,其在外观形态和绿原酸含量上差别较大。

    (五) 生产中的其他情况

    药材种植方式不同产生的规格等级,如坝川芎与山川芎 ;因营养条件不同产生的不同的规格等级,如栽培的地黄可因锄草不勤或缺少肥料而变得瘦小。贮藏条件的不同或时间的长短也会产生不同规格等级,如新货、陈货、闷货等。


    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规格等级

    (一)产地加工方式不同

    药材采收后,不同地方的药农加工方式会有差别;也有根据用途不同采用不同的加工方式。这种加工方式差别会使药材形成不同的规格,如人参,人参采收后直接干燥后称为生晒参,人参经过浸润、清洗、分选 、蒸制、晾晒 、烘干等工序加工的称为红参 。二者加工方式不同,规格不同,临床应用也不同。

    (二) 净选形成不同规格等级

    中药材的净选一般在产地进行 ,分为水选 、风选、筛选。净选是去除药材的非药用部位、泥沙杂质、虫蛀霉变品。药农或者药商通常会利用筛选或挑选除泥沙杂质的同时对药材进行去小留大,亦有去大留小和去杂,如葶苈子去荚。风选法即去轻留重 ,除去瘪子 。亦有去重留轻,除去砂石杂质。

    作为农副产品,同一批次药材内的各个个体通常还是有明显差异的 ,药商针对差异进行分选 ,也会产生不同的规格等级 。因形状不同用分拣法分出不同的规格等级,如蚕羌与大头羌。

    (三)干燥形成的不同规格

    中药材的干燥分为阴干、晒干、烘干 、发汗 、蒸煮后干燥。药材的不同干燥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规格,如人参晒干或烘干形成生晒参  ,如蒸后干燥则是红参 。

    (四) 切制形成不同规格等级

    大多数中药材要经过切制后成为中药饮片才能入药,如黄芪材直接垂直于横断面切成圆片 ,与横断面成一定角度切成马蹄片或斜片,还有先整条压片再切成长片等多种规格。黄芪圆片多用于中医临床配方或者药企制剂制药投料;斜片和长片多用于消费者做茶饮,比较美观,价格也略高。同一规格黄芪饮片由于大小 、厚度、颜色不同又会分为不同等级 。

    (五) 分选产生不同规格等级

    由于原药材的大小不一,再加上药材各部位大小粗细不一 ,切制后会造成中药饮片的差异 ,加上切后多会出现碎屑渣 ,故商家多会筛选或风选。风选或分拣法产生不同的规格等级,这类药材非常多。如切后不筛选,一般称为统装饮片。如筛选去小留大 ,即为选装饮片 。

    (六) 炮制产生不同规格等级

    中药在入药前常会有许多不同的炮制 ,如半夏,有清半夏 、姜半夏、法半夏;元胡,也有生用、醋制、 盐制等 ,形成多种炮制规格的商品。


    四、小结

    通常认为 ,中药材和饮片是按其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和疗效的高低,分出规格和等级的 。高价的中药材及饮片就是有效成分含量高 、疗效高的好货。但从我们对以上药材及饮片等级的形成原因的分析上看,并不能表明中药材和饮片的规格等级与其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和疗效的高低有多少关系 。 

    中药材与化学药不一样,它还同时有着农副产品的属性 。农副产品在生产、收获和加工过程中很难做到感官形态及内在品质的一致,商品依其规格和等级的不同而出现价格上的差异也是必然。药品可依据其特殊性不分等级,但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农副产品都有分级出售的现象。农副产品一类商品等级的一个特有的现象 —“卖相   。“卖相”往往与中药材的内在质量没有相关性 ,只是大小比较均匀的药材可能品质更稳定一点罢了。

    多年来我国的中药质量管理一直是依照西药管理的模式,只有符合药典的正品和不符合药典的废品、伪品 。只要是符合药典的药  ,都被认定为可以药用,而其中市场上存在的规格和等级,均被认为不属于有关部门管辖之列 。

    中药材及饮片规格等级的现象及问题很少有人加以研究,包括这些规格等级是如何形成的?其主要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因此,本文就中药材和饮片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形成的依据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 XML地图